一張訂單的人事成本多少錢?
- Frank Yang
- 8月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B2B企業還在人工收單、人工打單?
你家的訂單,是不是還在靠人一張張手動輸入?
客戶LINE一傳商品來,內勤就要一邊截圖、一邊對品項,
再打進ERP系統、通知倉庫、安排出貨。這流程你一定很熟。
但你有算過嗎?光是處理一張訂單,其實就得花上好幾分鐘時間。
如果一天好幾十張單,光人力就在默默燒錢。
「打單」這件看起來小事,其實正在偷走你的人力和效率
很多批發、進出口、品牌商,現在仍是:
客戶從 LINE、電話、Email、傳真 下單
再由業務或內勤 手動輸入系統
然後安排出貨,寄發票、對帳、通知
這流程聽起來好像也沒什麼問題,
甚至很多人會說:「我們都這樣做好多年了,也還撐得住啊。」
但你真的知道這樣的流程,每年可能替你多養了一位全職員工嗎?
直接來算一筆給你看:
一張訂單的人工處理時間,大多落在 6~12 分鐘之間。
這不是我們憑感覺亂猜的,是根據幾份國際研究和台灣在地企業的實際案例:
APQC 研究 指出,B2B 企業手動處理一筆訂單平均耗時 6.4 分鐘,錯誤率約為 1–3%。
Conexiom 白皮書 提到,企業處理 PDF 或 Email 訂單時,從閱讀、判讀到輸入系統,平均每單需耗時 6~10 分鐘。
鼎新數智 × 慶豐冷凍案例:在台灣,有企業實際統計,每日 純Key 單約 3.75 小時,處理 45~50 張訂單,換算每張單大約也要 4.5~5 分鐘。
你可能會說:「我們內勤很熟練啦,3 分鐘就打完一張了!」
好,就算真的這麼快——但我們說的「處理一張訂單」,可不是只坐在電腦前打字而已。
這中間還有很多動作是你習以為常,但其實很花時間的:
> 首先要看懂
客戶用 LINE 傳一串截圖過來,你要先看懂他到底想買什麼。
> 還要來回溝通
品項不明、規格模糊,還得回訊息確認,沒即時回到又延遲處理。
> 查庫存、比價格
要比對上次報價、套客戶價格表、確認目前庫存是否足夠,這也不是一秒鐘的事。
> 才能進入「打單」階段
確認好之後,才能正式輸入系統、通知倉儲、安排出貨或回覆客戶交期。
這還沒算進你和業務、倉儲之間的溝通時間,也沒把「因為人為誤會造成錯單、退單」的機會成本加進來。
所以,你說抓個 5~10 分鐘一張單,真的有誇張嗎?有時候我們自己實際跑流程,都覺得這還是保守估計。
你們家是不是也有這種情況?還是你也一直以為:「Key 單不就打一下而已」?
那這樣的成本多少呢?
換算一下,這樣的「小事」,一年到底花了多少?
我們不要用最誇張的來算,就抓個保守一點的中間值——
📌 一張訂單處理時間 10 分鐘
📌 內勤人員時薪假設 NT$200
📌 那每張訂單的人事成本,大約是 NT$33 元
這還只是處理訂單本身的時間成本,還不包括:
過程中出錯要重打的時間
加班處理的額外工時
跨部門協調(業務、倉庫、客服)時浪費的時間
還有更關鍵的:這些人力原本其實可以拿來處理更重要的事
如果你們公司平均每天有 50 張訂單,那一年下來(抓營運天數 250 天),
光是打單就會產生成本:
50 張 × NT$33/張 × 22 天/月 × 12 個月 = NT$435,600
➜ 這差不多是一位內勤年薪了,而且這還只算「Key 單」而已!
如果你是上百張單量的批發商、進口商、品牌方,這個數字只會更高。
如果再考慮旺季爆單,那時你該怎麼辦?
但它不會直接寫在你的 損益表表上,也不會有人每天提醒你,它就這樣默默流掉了。
你們家有算過這筆帳嗎?或是你也常常覺得內勤很忙,但又說不上來到底在忙什麼?
最後留一個問題給你:
如果你今天什麼都不改,明年訂單成長 30%,你是要再請 1 個人,還是先改 1 個流程?
這不是科技炫技,也不是轉型口號——只是我們在分享一個觀察:很多公司不是真的缺人,是缺「省力的方式」。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