錯單的代價,真的比你想的大
- Frank Yang
- 7月16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第一次聽到錯單造成客戶流失,是在一家肉品供應商。
某次他們把「20箱梅花肉片」誤送成了「20箱牛五花」,客戶氣得立刻退貨。後來只願意小量下單,信任回不去了。
當時還不覺得這是常態,後來接觸越多批發流通業者,才發現這類故事其實不罕見。
錯單的發生,不是偶然
根據 TradeCentric 2023 年的報告,在 B2B 訂單處理中,平均錯單率約為 1.5%~3%。若以每月處理 2,000 筆訂單的供應商為例,每月可能有 30~60 筆出錯,潛藏營運成本與客戶關係風險。
在 B2B 行業裡,平均每 100 張訂單,可能就有 1~4 張出錯。
常見的原因包括:
電話口述聽錯、寫錯
LINE 傳圖或截圖,資訊模糊
PDF 抄進 Excel,再貼到 ERP,順序搞錯
報價單版本不一致,送錯價格的貨
每天都在趕貨、回應客戶需求時,這些小錯不容易被發現,卻可能帶來大麻煩。

那一筆錯單,到底要花多少?
根據 Conexiom 提供的數據,B2B 企業每筆錯單的平均損失介於 200 至 1,000 美元之間,取決於產業別與物流成本。這還不包括品牌信任損耗與潛在客戶流失。
從補貨、退貨到重新開單,物流就要多跑一趟。
業界估計,每筆錯單的處理成本平均占訂單價值的 30~50%,有些情況甚至更高。
某建材商就分享過,一次錯把 A 規格送到南部工地,結果來回運費、倉庫加班、客服安撫,加起來成本超過一萬五。那筆單原本就沒什麼利潤,結果變成倒賠。
真正傷的,不只是錢
錯單後,常見的連鎖反應包括:
業務要回頭溝通道歉
內勤重開發票、調整庫存
客服處理客訴
倉儲安排補貨與出貨
每個環節都得動一次手,只為了把一筆訂單「修正回來」。
久了,團隊的時間被重工磨掉,士氣也會跟著掉。

當業務與客戶站回同一陣線
有一段話來自一位業務主管:「以前我們最怕的不是錯單,是錯單後的『誰錯了』。」
那種場景可能大家都熟:業務跟客戶在電話裡各執一詞,一方說你沒說清楚,一方說你聽錯了,誰也不想背鍋。
但某家供應商後來改成系統下單後,事情有了變化。
因為每張訂單都有記錄,客戶自己下單、自己選項,錯在哪裡一目了然。當發生錯誤時,客戶反而會主動說:「我這邊好像點錯了,請問可以幫我處理一下嗎?」
業務的角色也不再是爭責任,而是來幫客戶解決問題的。
這樣的互動,讓雙方站回了同一陣線。錯單沒消失,但應對方式變得柔軟、有效,也更有人情味。
有些公司開始試著改變
SAP 在 2022 年的案例中指出,一家歐洲電子零件供應商導入訂單自動化後,錯單率從 2.1% 降至 0.3%,每年節省超過 20 萬歐元的人工作業與退貨成本。
像一家五金供應商,原本每月錯單率約 3%。
後來他們用簡單的線上表單讓熟客自行下單,不用再靠 LINE 或電話口頭確認。半年內,錯單率降到 0.5% 以下,內勤每天少了幾十筆要改的單。
流程沒變複雜,也不是什麼大轉型,單純就是把「最容易出錯」的那段流程換個方式做。

如果正在處理很多訂單,那可能剛好也遇到這問題
錯單像是系統裡的小漏水孔,單筆看不大,但累積起來會讓整體營運變得沉重。
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一套大系統,也不一定得一次到位。
但有時候,少一筆重工、多一點準確,流程順了,團隊也會比較輕鬆。
很多改善,都是從「不想再處理同一個錯」這種念頭開始的。
錯單看似只是流程裡的一個小瑕疵,但它真正反映的是系統、習慣與溝通模式是否健康。
而當流程變得可追蹤、可理解,錯誤就變成可以解的問題,而不是必須爭辯的責任。
站穩這一點,不只能省錢,更能讓人與人之間的信任,多留一點空間。


留言